青春聚力 挺膺担当 护理学院圆满完成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
为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,积极推动“思政小课堂”和“社会大课堂”融会贯通。暑期,护理学院组建“繁星”社会实践团等多支团队,分赴池州市石台县七都镇、芜湖市弋江区保定街道等地,开展内容丰富、形式多样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在服务基层中传递青春力量,在实践磨砺中锤炼责任担当。
追溯红色印记,在沉浸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。“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医疗器械,是红军医护人员守护生命的‘武器’,更是‘生命至上’信念的见证。” 在皖南红军总医院纪念馆内,思政课教师金颖超的现场“微团课”,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。现场,学子们凝视一件件承载历史的革命文物,细览一幅幅记录峥嵘岁月的史料图片,循着讲解员的生动讲述,重温红十军团浴血奋战的壮阔历程、皖南红军总医院的艰难岁月,以及当地村民倾力支援革命的感人故事。先辈们在绝境中凭借钢铁意志,用简陋工具与草药搭建“生命方舟”的壮举,直抵每个人的内心;竹片镊子上的磨损、药臼边缘的裂痕,无声诉说着红军医护人员坚守初心、守护生命的执着。金颖超在团课中鼓励大家:“作为护理专业学子,要从红色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,传承红色基因、坚定理想信念,未来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守护人民生命健康。”
聆听党员故事,在代际对话中赓续红色血脉。“以前村里路不好走、收入没保障,现在家家户户住上新房、产业也兴旺了,这都是党带领我们干出来的!”在石台县七都村,安徽省“最美家庭”代表、七都村前党支部书记郭定胜,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着乡村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,言语间满是自豪。实践团还拜访了曾担任村妇女主任的梁秋秀。她回忆起生产队时期倡导“男女同工同酬”,让妇女们走出灶台、走向田埂,实现自我价值时,满是骄傲与自豪。一个个鲜活的奋斗故事,一段段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历程,让学子们近距离感受到老党员的崇高品格与初心使命。“老党员们用一生践行信仰,他们的精神是我们成长的‘灯塔’。”实践团成员表示,将以老党员的奋斗精神为指引,依托乡村资源优势,探索创新发展模式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,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更绚丽的光彩。此次拜访也搭建起代际沟通的桥梁,让红色血脉在对话中代代相传。
科普医学知识,在专业服务中践行医者仁心。“阿姨,您的血压有点偏高,平时要注意少盐饮食,按时吃药,定期监测。”在石台县新棚村社区与七都镇第一敬老院,护理学子们化身 “健康管家”,运用专业技能为老人们测量血压、血糖,结合体检数据详解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防治与康复知识;他们还以拉家常的方式关怀老人生活近况,分发消毒水等防疫用品,反复叮嘱日常防护要点,让专业服务与暖心关怀一同浸润老人心田。在广德市人民医院康复科,学子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向孩子们和家长讲解日常护理技巧、常见疾病预防方法及心理调适知识,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健康指南。而在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寺面镇,护理学子又变身“急救讲师”,为镇政府干部职工开展应急救护培训。课程采用“理论+实操”模式,重点讲解心肺复苏、止血包扎、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关键技能,现场指导大家反复练习,帮助基层干部掌握应急救护本领,共同守护群众生命安全,为建设健康乡村注入青春动能。
深化团团共建,在资源联动中助力推普惠民。“后续我们可以围绕校地团建、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等领域,开展更深度的合作,让高校资源更好地服务基层发展。”在芜湖市弋江区保定街道,护理学院团委与保定街道团工委围绕资源联动、服务惠民展开深入交流,初步达成合作意向,为后续校地协同开展活动奠定基础。实践团成员依托此次共建契机,创新将“推普”与“健康服务”相结合,在当地社区活动室及实践广场开展健康讲座、义诊咨询等活动。针对老年群体,志愿者结合他们的健康需求,用生动案例和通俗语言,讲解老年常见病预防、科学饮食搭配及急救知识;针对儿童群体,通过动画播放、情景模拟、实操演练等形式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,教会50余名孩子“正确呼救、科学施救”等技能,同时组织家长签署《防溺水责任书》,进一步强化家长监护意识。此外,学子们还通过发放健康宣传册、组织问卷调查等方式,扩大健康知识普及范围,让惠民服务覆盖更多居民。
此次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不仅让护理学院学子在义诊服务、健康科普、推普惠民等实践中,深化了对“医者仁心”内涵与社会责任的理解,更在与基层群众的紧密联结中,厚植了守护健康、扎根群众、奉献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“在基层服务中,我真正体会到‘护理’不仅是一门专业,更是一份守护生命的责任。”“未来我要把实践中的收获转化为前行的动力,用青春力量服务基层、回报社会。”学子们纷纷表示,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,始终牢记医者使命,以青春之我、奋斗之我投身基层事业,让理想之花在为民服务的沃土上绚丽绽放。(钱海鹏/文 朱晶晶/摄 王旭光、任嘉佳/审)